通用banner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新闻中心News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枝江市张氏瓦业建材厂

联系人:辛雅楠
电话: 0717-4437153
手机: 13307 178469
传真:0717-4437153
邮箱: 13638652976@
139.com

网址: www.zjzswy.cn

地址: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善溪窑

青未了丨风吹过檐头的青瓦

2021-04-07 16:45:24

青瓦


青瓦,舒展着自由的弧度,透着岁月的沉淀,安卧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,俨然是村舍的一顶旧棉布帽子,也是乡村的一张张名片。鲁西北平原上,村落是绿色棋盘上一枚枚棋子,散布其间。远望去,绿树环抱着苍黄的茅屋,屋顶上嵌着风中颤抖的草棵,屋檐拉扯着摇曳的绿枣。那一片片青色的瓦,卑微地掩映在绿树和野草之间,呼吸着岁月的气息,伴着日月晨昏静静流转。

檐头的青瓦,带着历史的沧桑,风雨的痕迹,审视着一个家庭的遭际与变迁。

傍晚,屋前大槐树细碎的叶子在初冬的风里摇落殆尽。屋里,一盏昏黄的小煤油灯,灶前的烟火使人感觉到这个世间的温暖。母亲腆着肚子,努力弯下腰,一根一根禾秸填进灶堂,火舌舔着锅底。肚子疼,母亲感觉到孩子要临盆了,她扶住炕沿,使尽浑身力气。“哇——”从和暖的母体里突然摔在冰冷的泥土上,你是在哭诉这世间的冷酷吗?曾祖母在北屋里正洗脚,听到婴儿的哭声,慌慌张张,没来得及穿鞋子,三寸金莲,迤逦而来,水花四溅。“我的孩儿啊!”老祖母枯干的大手,从冰凉的地上捧起瘦小的婴儿,在她胸前的体温里,孩子突然找到了熟悉的温度,不哭了。这个孩子就是我,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一个初冬的夜晚。

农耕时节。母亲要出工了。孩子在土布袋里睡着了。那种从河滩上取来的白沙土,用筛子细细筛过,装进布袋里,把孩子腿和屁股裹进去,就是天然的纸尿裤。孩子醒了,哭了,一直哭。家里没有人。檐前的青瓦在听再看,嘶哑着喉咙,胀得绯红的小脸。一只麻雀飞过来,朝着窗内鸣叫。孩子好奇地盯着那鸟儿,还有斑驳的槐树叶子里漏出来的细碎阳光,咯咯笑了。

夏天的风雨肆虐,雨水泼洒在屋顶上,瓦咬着牙,对抗着,挨过一次又一次的侵袭。最初,父亲在外地工作,母亲和我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。房子实在是太苍老了,像风烛残年的曾祖母,一阵风就要把它吹倒了。在风雨的夜里,母亲敞开屋门,点着煤油灯,坐在堂前,不敢睡觉。瓦在电闪雷鸣的深夜,战战兢兢,它的呻吟淹没在巨大的雷声与呼啸的风雨声之中。胆颤心惊的母亲,泥塑一般坐着,摇曳的灯光,把她的身影放大,高大无比的黑影,像巨人一样支撑着飘摇的老屋。大雨的冲刷,老瓦来不及送走的雨水,渗透了屋脊,屋顶的水滴落。母亲用家里的盆盆罐罐接住,吃饭的碗也派上了。斗室之内四处叮咚作响,奏着一曲命运交响曲,点点滴滴消耗着母亲的心血。年轻的母亲,那一夜,白发慢慢爬上双鬓。用母爱支撑着,一个人默默地吞下这几乎挨不到天明的悲凉。如果瓦有知,有它的患难与共,母亲该有一点安慰吧。

老屋在风雨里挺住了,摇摇欲坠的青瓦,又被一次又一次地修复。而曾祖母离世了。那个漆黑的夜晚,伸手不见五指。世界死一般的沉寂。五岁的我和六岁的堂哥站在院子里,一颗心顶在嗓子眼上,远远望着北屋,不敢走近一步,屋里一点动静都牵连着幼小的心脏。一盏昏暗的煤油灯,把晃动的人影映在屋墙上,鬼影一般阴森。影影绰绰,看到曾祖母被抬起来,放下去。老祖母死了,家人要在那个岑寂的初春的夜里,偷偷地把她埋葬在家族的墓地去。为了避免火化,入土为安,勤苦了一生的卑微女人,最后离开这个世界,连葬礼仪式也没有。

青瓦在屋顶与风成为敌手,无时无刻不在较量着,檐头战栗的几根野草就是明证。在春天里的瓦缝里,得了春雨的滋养,它们开始萌发,长到寸把长。出头的椽子先烂,迎风的草儿却要努力长起来。风每天吹着,想把它们连根拔起,瓦却紧紧把住它们的根须,加固了它们的根基。整整一个夏天,那些草在风里摇摆着,倒过来,又倒过去。暴雨,狂风,都奈何不了它。只有时间能摧垮它的柔韧,在深秋时节,枯草断裂,根须化为泥土,拥抱着那瓦。时间同样能摧毁坚硬,青瓦经历无数岁月的风吹日晒,慢慢磨损,残破。老房子颤颤巍巍,成了危房。不得不重修。老去的瓦不能再用了,新的烧瓦技术又烧不出青色的瓦,屋顶上就有了参差的红瓦。那厚重的青色,似乎只属于久远的历史。


青瓦


年年岁岁,青瓦饱受烈日风雨的侵蚀,渐渐老去;春去秋来,母亲含辛茹苦,孩子慢慢长大。玩泥巴,跳房子,捡石子,丢沙包……有一项独特的运动——砸瓦。小伙伴们每人找来一块半截的青瓦,把边角磨整齐了。用石子在地上画一条线,把各自的瓦沿直线排一排站立,三五米外再画一条线。一人站在线外,用力掷出自己的瓦,力图砸倒那些瓦。砸倒一个,一阵欢呼声;接着砸,谁砸倒的多谁就是胜利者。这不仅要有臂力,还要求有准确度,要不断修正丟瓦的力度和角度。孩子们的心爱之物,往往是一块质地细腻、表面光滑、方正匀称的青瓦。我有一块瓦,有时装书包里,把母亲缝成的青棉布书包坠下去一大块。我后来把它藏在家门后,放学就跑回去拿。青瓦在孩子们的笑声里,损了边角,有时会崩裂,被扔进沟壑里。寻觅一块自己心仪的青瓦,一直是我不给他人言说的小心思。

熬过漫漫寒冬,青瓦又迎来一个煦暖的春天。一粒种子在瓦片的夹缝里,经雨水的浸润,开始萌发了。小小的草叶在风力摇摆着。阳光,空气,蓝天。它好奇地远眺,田野已经呈现盎然生机,麦苗喝足了春灌的河水,欢叫着分蘖,拔节。农民们忙碌起来了。弓着身子在麦田里除草、施肥。眼里茂密的麦苗,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片金黄的麦浪,心里美滋滋的,脸上有了笑意。鸡们也不甘寂寞,探头探脑走出村庄,在草地上啄食昆虫。几只啃草的山羊,偶尔朝着远方咩咩叫两声,像碧天上飘着的云朵。空气里鼓荡着一股躁动的生机,几只灰喜鹊滑过树梢,嘎的一声,停在屋檐上的青瓦上小憩。小朋友在河滩上采野花攥在手里的,有金黄的蒲公英、白色的苦菜花、星星般闪烁的荠菜花……家养的黄狗在草地上打完滚,舔着嫩草尖儿尝鲜味儿。田间小路上,扛着锄头的农人嘴角叼着一根旱烟卷,飞鸟归巢,牛羊下来,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。母亲从青纱帐里钻出来,扛起农具,微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衫,风一吹,更觉得凉爽。她抬头看一眼,大而圆的月亮,照亮田野无边的生气。树木挺立在路边,茂密的叶子,竖起耳朵聆听从黄昏滑向黑夜的静谧。小路泛着白,弯曲着指向家的方向,母亲走过,脚印在寂静里敲打着沉重的叹息。一道道清白的炊烟,幽幽地上升,氤氲在青瓦的村庄之上。檐头的草,看着看着就迷失了自我。各家的煤油灯亮起来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玉米面窝头在筐里堆起了尖,腌萝卜咸菜滴了几滴香油,金黄的玉米粥冒着热气。月亮慢慢升起来,青瓦上撒了一层白霜。村庄,披着夜色,洇染成一幅浓淡相间的水墨画。树木蘸了浓墨,点染了一片醉人的梦境。雾气笼着的青纱帐,飘飘然滑进更深的沉默里。深不可测的静,拨不开,扯不破。老牛一声哞叫,划过寂静的水面,仿佛一道深深的痕,像铁犁犁开大地的胸膛,倏尔又淹没了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一年之中,乡亲们与瓦屋最亲近的季节是漫长的冬季。夏季,农人们早春晚归,田地里总有忙不完的庄稼活。春耕,秋收,也是紧张又繁忙的时候。唯有冬天,天寒地冻,田野袒露着胸膛,吹着凛冽的风。大人孩子便不出屋门,团聚在瓦屋的小火炉边,男人们喝几口小酒,女人们一直在纳鞋底,孩子们跑来跑去。瓦在屋顶上对抗着西北风,呵护着一家人的幸福安康。我喜欢听广播,在没有书读的日子里,一根青藤响万家,村子里的有线喇叭,在每家的屋檐下钻进屋子里,每个黄昏,我搬个小板凳,坐在屋门后,支起耳朵,静心聆听。从维熙的《北国草》,路遥的《人生》等长篇小说,就是以这种方式听到的。没有人引导我,我自发地爱上了它,开启了我的文学梦。它让我知道,村子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,那里有境遇不同的人,在平凡的世界里挣扎,成长。它让我明白,人生会经历酸甜苦辣,但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中,都得走下去。就像这屋顶上的瓦,经受一切的风雨的侵蚀,最终毅然牢牢地贴紧屋顶,完成生命的使命。

这些体验是融进村里每个人血液里的。青瓦在屋檐的高处,注视着世世代代的村民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青瓦的目光里,少年的我,在故乡的泥土里挣扎,以孱弱之躯对抗土地贫瘠与冷酷。爱恨交集,不得不承受这坚硬的疼痛,一直到十八岁我坐了长途车离开的那一天。岁月无情,把过往的一切抛掷。有些年轻人,像我一样“拔剑东门去,不顾归”,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,走出故乡,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去求发展。多年之后,回望故乡,不由感慨良多。迷茫中的坚守,要抵制故乡的诱惑。父母的殷殷的期盼,同学恒久的情谊,甚至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召唤着你。久居外乡,总念着故居上那些翘首盼归的青瓦,即使把他乡当故乡,也驱不走浸在骨髓里的孤独。远离村庄,远离那份幽深的梦境,仿佛躲不开青瓦的视线,它在岁月的深处凝望着我,抹不掉与它永 久的牵绊。

多年之后,再回到故里,村庄已不再,那些青瓦早不知散落何处。

如今,像一部黑白默片,村庄的影像是一幅幅恍惚的画面,树木、房屋、小巷、乡人……时时在眼前晃动。那一种物象,虽然在现实中遁去身影,却已经深深地镌刻在生命的年轮里。

风中的青瓦,悠悠情思,一把二胡横空悠扬,无声处,声越寰宇。

作者:吕延梅,笔名绿叶子,山东散文学会会员,济宁市作协会员,新锐散文平台签约作家。多年来一直潜心散文创作,作品发表于《散文百家》《当代小说》《当代散文》《岁月》《聊城晚报》《济宁日报》等报刊杂志。

壹点号吕延梅



标签

0

最近浏览: